第20课 从“战时共产主义”到“斯大林模式”
【课程标准】
1、了解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
2、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
3、认识斯大林模式在政治、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,认识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
一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
1.背景:苏俄国内叛乱、国外干涉,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。
2.目的:集中全国物力财力,支持红军,战胜敌人;
2.内容:⑴农业:实行余粮收集制;
⑵工业:将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;
⑶分配:取消自由贸易,实行配给制;
⑷劳动: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。
4.特点:兼有“战时”和“共产主义”两种特色,被称为“战时共产主义”政策。
5.评价:⑴积极: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,保障军备供应,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保证,巩固苏维埃政权
⑵消极:①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,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,伤害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.
②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。
二、新经济政策
1.原因:⑴根本原因: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。
⑵直接原因: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。
2.标志:21年3月,俄共(布)十大通过的《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》的决议。
3.内容:⑴农业: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,剩下归农民自己支配;
⑵工业:①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,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;
②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、森林、油田等,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;
⑶商业: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,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;
⑷分配:实行按劳分配制。
4.评价: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稳定了形势;巩固了工农联盟,巩固了苏维埃政权;
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,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。
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