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
1.背景
(1)经济:井田制崩溃。
(2)政治:周王室衰微,诸侯崛起。
(3)阶级关系:士的活跃。
(4)教育:学术下移。
2.表现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流派 | 代表人物 | 主张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儒家 | 孔子 | 核心思想是“仁”和“礼”;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“为政以德”“有教无类”“克己复礼”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孟子 | 仁政,“性本善”,提出“民贵君轻”主张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荀子 | “仁义”“王道”“性恶论”,朴素唯物思想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道家 | 老子 | “道”是万物的本原,倡导政治上“无为而治”,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庄子 | 提出“齐物”观点,天与人“不相胜”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墨家 | 墨子 | “兼爱”“非攻”“尚贤”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法家 | 韩非子 | 主张变法革新,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| 
    
 
3.影响
(1)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。
(2)是中国学术文化、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。
(3)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。
二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
1.原因
(1)随着社会稳定,经济发展,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。
(2)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,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。
2.特点
融合阴阳家、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。
3.表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