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,最外层电子数≤8(仅有k层≤2),倒数第3层≤32个,次外层≤18个。
3.10e-的粒子有①Ne,②N3-、O2-、F-、OH-、NH2-,③Na+、Mg2+、Al3+、NH4+、H3O+,④HF、H2O、NH3、CH4。
4.18e-的粒子有①Ar,②S2-、Cl-、P3-、HS-、O22-,③K+、Ca2+,④H2S、PH3、HCl、H2O2、N2H4、F2、CH3CH3、CH3F、CH3OH、SiH4等。
5.微粒半径大小的判断规律:①同一周期,从左→右,原子半径递减;②同一主族,从上→下,原子(离子)半径递增;③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粒子,核电荷数越大,粒子半径越小,如r(F-)>r(Na+)>r(Mg2+)>r(Al2+);④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,价态越高,半径越小,如r(H-)>r(H)>r(H+),或r(Fe2+)>r(Fe3+)等。
6.同一周期,以左→右,金属性递减;非金属性递增;同一主族,从上→下,金属性递增,非金属性递减。
7.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①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,从左→右,金属性递减;②根据元素周期律;③根据金属间的置换反应;④根据金属与水或与酸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,越容易置换出氢,金属性越强。⑤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,碱性越强,金属性越强;⑥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,金属的金属性越弱;⑦原电池中,一般金属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。
8.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:①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表,F O Cl Br I S,从左→右,非金属递减;②根据元素周期律;③根据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;④根据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,越容易与H2化合,非金属性越强;⑤根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,气态氢化物越稳定,非金属性越强;⑥根据最高价化合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,酸性越强,非金属性越强;⑦根据电化学中阴离子越容易在阴极放电,还原性越强,非金属性越弱。
9.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,也可能只有一种核素,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。
10.不同的核素可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,如
、
,也可能具有相同的中子数,如
、
等,也有可能具有相同的质量数,如
与
。
11.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,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,可能有共价键,如NaOH、NH4Cl等。
12.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,没有离子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