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,将“东夷”“南蛮”“西戎-”“北狄”指代边远少数民族。据载,春秋时楚武王自谓“我蛮夷也”,“楚自东夷伐陈”,“楚破南阳九夷”;另有“公会戎于潜(山东曹县)”,“公及戎盟于唐(山东鱼台县)”等。这说明
A.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.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
C.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.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
2.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,确立起一整套土地、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,把“国”和“家”密切地结合在一起,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。这表现在
A.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.皇位继承“立嫡以长”
C.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.婚姻中的“门当户对”
3.《左传》记载,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,临战发表誓词:“克敌者,上大夫受县,下大夫受郡,士田十万。”这反映出当时晋国
A.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.郡县制度全面推行
C.郡的地位比县高 D.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